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沙洋镇的三峡土家族村,是荆门市唯一的少数民族移民村。为了支援三峡工程建设,2000年4月开始,来自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库区5个乡镇13个村的千名土家族村民,先后搬迁到沙洋镇安家,开始了新生活。全村国土面积3.5平方公里,耕地面积213公顷,现有5个村民小组392户、1510人,其中土家族人口占75%。从峡江之畔迁移到平原落户后,村民们首先不适应的就是气候。除了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变,村民们还要承受生产方式不同带来的困扰。以前住在长江边,靠水吃水,养活一家人没问题。勤劳的移民在坡地上种点柑橘,还能额外增加收入。来到平原,虽然人均分配1.5亩土地,但大家对种水稻作物都不在行,可是,如果不种的话,连填饱肚子都成问题。一时很难适应,移民群众增收致富也很困难。针对山峡村的现状,我们各级移民主管部门加大对三峡土家族村帮扶力度,共投入移民资金2000多万元,用于该村民居改造、村庄整治、产业发展、文化活动等设施建设。
一、强组织,筑牢集体发展战斗堡垒
(一)抓党建强引领。坚持支部建在村上,村书记、主任一肩挑。紧抓党建引领,明确管党治党责任,提高政治站位,切实强化党建的主业意识。建立“三峡人家”微信交流平台,定期发布党的政策、村情动态,严格规范支部主题党日活动,落实“三会一课”制度。组织全体党员尤其是长期在外党员在线学习、共商村事;对于年纪较大、卧病在床等行动不便的党员,一律“送教上门”,实现党员学习教育“零距离”、全覆盖。
(二)抓班子强队伍。选优配强村支部书记,注重从本村优秀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村“两委”干部,优化“两委”干部年龄结构,现村4名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2岁,均为高中及以上学历,大力培养后备干部,择优发展年轻党员,不断提升党组织活力。全面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,因地制宜量身定制积分项目、积分规则,因时因需动态调整,及时兑现积分奖励,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。
(三)拓功能强阵地。结合土家族建筑风格,高标准打造600平方米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,并按照“六有”要求规范化布置便民服务大厅、党员活动室、矛盾调解室、为村为民说事室等,配套建设青少年活动之家、养老服务驿站、土家文化排练室、智慧图书室等功能室,通过落实服务功能强化政治功能,凝聚人心,提升战斗力。
二、抓管理,夯实集体经济发展基础
(一)摸清“三资”底数。村级“三资”由村级监督委员会监管,资金和账目由镇“三资”办管理,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。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对村资产资源进行了全面清理,建立健全资产资源台账。2022年底,全村经营性资产278.7万元,非经营性资产1556万元。
(二)强化“三资”管理。村级资产、资源处置,由上级“三资”部门评估,资产、资源租赁发包做到公开、公平、公正的原则,防止资源、资产流失,实现集体资源、资产增值。三峡村一处鱼池合同到期,以前是3000元/年,为加强“三资”管理,严格规范“小微权力”运行,经村委会、村民代表大会多次商议,决定以公开竞标的方式发包该鱼池。邀请专业机构对鱼池进行实测,确定面积22亩,在“沙洋镇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”发布招标信息,按程序进行公开招标,最终以400元/亩/年的价格发包,村集体增收5800元/年。
(三)压实监督责任。沙洋镇财政分局(经管站)每年年末组织对三峡土家族村集体资产进行审计,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,并当场作出指导意见,建立问题台账,对发现的问题实行“挂账销号”管理。严厉打击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,一旦发现挪用、侵占集体资金,擅自处置集体资产、资源等侵害集体和群众利益的,严肃查处问责。
三、兴产业,实现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
为破解“村集体资源匮乏发展无门路”“谁来种地”“如何种好地”,三峡土家族村主动作为,探索实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,激活土地要素,统一规划,修建大棚、采摘园、产业园等基础设施,以土地流转、农业设施租赁、土地入股分红等形式,多元化发展产业,促进集体经济发展,既破解部分耕地无人种的难题,又增加村民、村集体收入。目前,该村3200亩土地已全域流转,流转收益224万元/年,其中集体土地流转收益2.8万元/年。
(一)发展特色产业。瞄准城区“菜篮子”定位,充分利用地处城郊和土地集中连片优势,争取项目资金,相继完成田间沟渠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,建成果蔬大棚区300亩,特色蔬菜基地800亩,以4元每平每月的价格租赁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,带动村集体每年至少增收5.3万元。目前已吸纳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功入驻,沙洋县泽波蔬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功注册“荆天鲜”商标,生产的黄瓜、西红柿等农产品获无公害蔬菜标识。
(二)做强村级产业园。充分发挥村集体资源优势,经公开竞标,以700元/亩的价格发包村集体机动力,同时整合项目资金,建成40亩村级产业园,包括厂房5栋9000平米,冷库760平米,办公用房1500平米,加快完善园区内部道路、绿化、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,让企业能够“拎包”入驻。目前,产业园已引进3家企业入驻,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68万元/年,村民就近务工,人均增收4.2万元/年。其中,沙洋多福食品有限公司于2018年招商引进,主要从事蛋类加工、销售,年产值近5000万元,有效解决了村民禽蛋销售问题,同时带动村民就业20余人;沙洋弘扬箱柜制造有限公司于2020年招商引进,主要从事文件柜、密集架、保险柜等研发、加工、销售,年产值近千万,带动村民就业15人;沙洋益康餐具有限公司于2020年招商引进,主要从事餐具收集、清洗、消毒、包装、销售,年产值300余万元,带动村民就业15人。
(三)发展乡村旅游业。探索实施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流转土地,以土地经营权入股,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、村民增收。以10亩土地入股荆门铁饭碗餐饮有限公司,建成三峡土家风情园餐馆,约定由该公司经营20年,每年给予村集体8万元分红,20年后地面附着物等归村集体所有。2022年下半年,广泛收集民意,集聚村民智慧,共商新建80亩果蔬采摘园,以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主导,引进沙洋县蔡家咀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,由合作社提供种子、技术、生产、销售支持,带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、当地农户种植西瓜、青椒、圣女果、草莓等应季果蔬,提供务工就业岗位50余个,村集体增收18.2万元,农户单季种草莓增收4.5万元。同时打造具有土家导致上访不断,文化、土家建筑风格的健康步道,扩大采摘园吸引力,助推集餐饮、采摘、亲子游乐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发展。下一步,将继续以土地入股经营形式,招商合作伙伴,以土家吊脚楼为建筑风貌,共同开发打造具有土家族元素的美食巷。
(四)发展电商产业。依托玖元日杂商行和多福食品有限公司,以“电商+直播+短视频”的线上营销新模式向网友宣传推介本村农户土家熏腊肉、腊猪蹄等农特产品,月销售额达到3-4万元,农户按5%-10%的金额提取收入。去年冬季10余户农户农产品参与直播助销,农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。
四、善治理,激活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力
(一)以自治增活力。全面推行积分制管理,2022年全村村民、家庭、党员、辖区单位、驻村工作者积分共计10000分,村民参与村级事务、集体活动的热情高涨,爱护环境、美化家园、尊老爱幼、互护互助等成为常态。创新物业管理模式,在全县首开先河成立农村物业管理协会,由村委会聘请村民推选的管理经验丰富、信得过的人员负责协会运营,费用实行年包干制,负责全村环境卫生清理、公共绿化保护、公共设施维护及安全防范管控等事务,提升了村务管理和环境治理水平。
(二)以法治强保障。积极推行村级“小微权力”清单制度,三峡土家族村属于三峡库区成建制异地迁建移民村,一直以来各自为阵,矛盾较多,自推行“小微权力”清单管理后,由于对村级“小微权力”作了规范,同时对照清单“按图索骥”,由党支部提议,两委会商议,党员大会商议,村民大会决议,再到公示公开,步步按章行事,真正做到了办事透明、百姓满意。制定《三峡土家族村村规民约》,引导村民树立良好民风、村风,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。建立了“七会一队”,即村民议事会、乡贤理事会、红白理事会、助学基金会、环境理事会、爱老互助会、矛盾调解会以及交通劝导队等自治组织为补充的村民自治体系,并提供办公场所。
(三)以德治扬正气。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,以村内党员、团员和县直单位下沉人员为主体,吸纳志愿者55人,组建治安巡逻、爱心帮扶、矛盾调解、文明创建等12支“小蓝帽”志愿者服务队,常年活跃在大街小巷、田间地头、村组农户,进行法律宣传、纠纷调解、帮老扶幼等各项活动。积极弘扬库区移民“舍小家、为大家”的奉献精神,开展“文明村组创建”“最美身边人评选”等活动,树立了一批创新发展、甘于奉献、文明和谐的典型;创办了村级内刊《平原三峡》,讲述三峡土家族移民自己的故事,记录村级发展的点点滴滴,搭建起宣传、弘扬移民精神的文化平台;对土家族民间故事和地域故事进行搜集整理,先后组建“土家文化演艺队”和“三峡情传媒”两个演出队,丰富村民文化生活;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莲响和撒尔荷,在这里是人人都会打会唱,使“巴蜀文化”和“楚文化”得到了有机融合;通过开展“文明村组创建”“最美身边人评选”等活动,移民群众都是以普通村民身份积极参与,彻底融入了沙洋地区的大环境,促进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。
(四)邻里和睦相处同交往。利用门前屋后等空闲场地,共同搭建民族特色凉亭等设施,提供村民们召开坝坝会、院坝会的会场,形成“坝坝联动、院巷互动”的新格局,结合村民建议,实施特色民居改造,充分尊重民俗风情和土家族生活习惯,按照土家原始风格,对移民房屋进行了立面改造,完善民居附属功能房,打造2户一小巷、10户一大巷的民族团结巷、兄弟巷和进步巷,植入党的政策及土家文化、移民文化,促进邻里团结和睦,真正做到村民过得舒心,共享幸福家园。
三峡土家族村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,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为抓手,强组织、善治理、兴产业、增效益,促进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,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、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。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10年前的零发展到如今的120余万元、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移民来时的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21530元,完成了由“空壳村”向“实力村”的历史性转变。在美丽家园创建方面,三峡土家族村广泛发动群众参与“共谋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美好生活的共同谛造活动,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美好家园建设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,村庄面貌日新月异,焕然一新,群众满意度、幸福感大幅提升。
移民群众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了一个崭新的家园,全村驶入致富奔小康快车道,走出了一条少数民族移民村跨越发展的新路子。先后被评为“全国文明村”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”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湖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”“湖北省移民美丽家园示范村”等荣誉称号。